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寫給台灣咖啡農在新產季前的管理學

寫給台灣咖啡農在新產季前的管理學

令人興奮的產季又快到了!不小心的話,產季又會快速溜走。產季快到之前,農友能做些什麼呢?

先講一點軟性的。或許聯絡一下你身邊的好店家,看看他們要不要到莊園聚一下,看看果實紅通通的照片,也當作新產季開跑前的暖身。這時候還不算開始瘋狂採收與後製,對買家來說,也不是年節忘記,聯絡一下感情,也是很不錯。

根據買家的說法,能夠協助提供莊園行銷素材(包括莊園小故事、後製資訊、照片),確實可以增加再次採購的意願。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好好趁機經營一下自己品牌的外在形象。簡單說,品質有在專注,面子也要照顧!

現在立刻開始一個莊園專屬的照片資料夾。製定一個簡單的拍攝計畫,拍一些莊園採收、後製的紀錄照片(或影片)。

假如需要一點構圖建議的話,這邊有一些老套卻好用的畫面,包括了:樹上長滿紅通通的果實、採收之後大家手捧著紅通通的果實、採收的過程、莊園裡頭的生態(小動物/小植物)、裝滿紅通通果實的籃子、後製的機器與運作的狀況、發酵之後的咖啡豆、曬棚上的咖啡豆、水洗/蜜處理/日曬的樣貌、挑豆的照片,等等。

產區的務農日常,很多消費者即時很沒有想像,但是都是串連起互動很好的小工具。假如你手邊都有一些不錯畫面可以跟買家或者是媒體互動的話,可以讓形象與訊息更具體傳達,也可以避免媒體報導的時候,繳交不出合適的照片。偷偷說,能夠提供立即的素材,媒體也會更愛你喔!

喔,對了,拍攝之前,記得手機鏡頭擦乾淨。

假如您是店家或者媒體朋友,未來也可能採購或報導該莊園的咖啡,其實也可以趁這個時候上山做一些素材的搜集。對買家而言,儘管沒杯測到,要不要買都不準。但是往往採購入倉之後,產季過了,要說故事沒畫面,上山補畫面卻也沒有東西可以拍,能給消費者的感受強度難免會降低。

不要忘記這個一年一度,可以讓您大量累積素材的時候!

除了這些之外,還能做什麼?
接下來,我們來談硬一點的,新產季的微批次管理。

之前我對處理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後來跟農友長期接觸下來,我發現很多搞砸狀況的原因是沒有進行微批次管理造成的。也因此讓我在跟大家互動的時候,重心逐漸轉換到微批次的管理與運用上。之前有寫過一些與微批次管理技能建構有關的文章,稍微整理一下給大家複習一下:

關於樣本打樣:
https://www.facebook.com/104435314722356/posts/107589081073646/

關於杯測:
https://mojocoffee.com.tw/justtasteit

關於簡易杯測場所的可能性與樣貌:
https://www.facebook.com/104435314722356/posts/106688737830347/
https://www.facebook.com/104435314722356/posts/106110654554822/

關於微批次倉儲管理:
https://mojocoffee.com.tw/microlot

一些杯測場合的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4435314722356/posts/211194327379787/
https://www.facebook.com/104435314722356/posts/200914921741061/

我會把杯測技能、打樣技能、跟倉儲管理當作是一件事情講。只是他們處理的面向不太一樣。你想學好微批次管理,杯測、打樣、倉儲管理,都一定得會。當然,叫你辛辛苦苦做批次管理,有一個重點是:你本身已經是很可以認同自己咖啡園的收成,批次之前是有所差異的。假如不能認同這點,那我們就得從更早的事情說起。拿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的台中評鑑場合,一個莊園送了三款咖啡豆去比賽,一款成績超好,一款中上,一款幾乎不能喝。所以簡單說,微批次管理就是一個預先防備的品管動作,讓你可以將好跟不好的咖啡豆精準地被確認出來,而且避免流通出去,減少後續可能會造成的管理災難。

因此打樣技能我會覺得是講求品牌與附加價值的莊園應該必備的技能。

打樣如同之前文章所提,你必須要用簡易、財務上容易負擔、技術上容易上手的方式,將咖啡豆烘焙到可以被杯測的狀態。打樣烘焙不是烘焙課,所以你可以跟買家夥伴一起討論出合適的打樣流程,然後就照做。正常的買賣行為來說,買家會跟你索取生豆樣本50~100g(我也聽過有人一次拿500g跟1kg樣本,這算多還是少,我很難說。但是假如他只買五公斤,那這個數字肯定非常不符合比例原則),買家自行烘焙後評估商品好壞。但是在微批次倉儲管理的階段,你不可能一直委託你的買家幫你打樣。所以最好就是自己也有打樣的能力。

跟我一起走過這遭的夥伴,大都知道打樣好壞,會影響到成品表現,近而影響到商品是否有被正確評估,還有最後買家的成交率。平白講一點,假如你自以為是的打樣技巧其實很不安定,那你可能會無法評估出到底這款咖啡是因為質地因素,所以同樣火侯下,表現得比他款咖啡豆更堅果、更焦糖化,還是他其實跟他款咖啡豆一樣棒,只是我不小心炒太深了呢?

有了打樣的能力,才能隨心所欲地挑選合適的時機杯測自家商品。初期可能跟買家或者『老師』們合作,讓他們協助提供樣本烘焙,但是久而久之,你可能會不好意思麻煩人家,導致整個計畫後續無力。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學習樣本打樣。

接著杯測能力。分辨批次間的好壞相當重要。很多人覺得杯測很專業,但是我倒是覺得跟品飲習慣跟表達能力有關。絕大部分的人,感官辨別能力未必這麼的遲鈍,但是卻缺乏比較『技巧』與表達能力。技巧可以透過跟老手一起杯測學習而成,而表達能力也可以跟老手一起討論杯測結果來學習。跟前幾次杯測的農友,我不太會用SCA評分表的概念來溝通。我習慣將分數分成A-F等級。E級大概就是所謂80~81分的咖啡豆,我會形容是coffey coffee(喝起來像是咖啡的咖啡)。或者是我會到便利超商買一杯美式,看看大概是什麼等級(通常差不多會是E上下),然後跟一起參加杯測的農友分享。F大概就是有明顯的木質味、穀物、濕木頭味等等,我們在買賣上會避免掉的一些瑕疵味。A等級大概就是我在店內豆單上不想錯過的商品。然後熟悉一點的話,還可以細分成A-與A+,以此類推。

儘管我只用幾個簡單的英文字母替代分數,不會因此不安,是因為:我發現當我們就算用分數來評斷,事實上我們常用的分數區間也不過是80~86,廣度其實也是差不多。有時候因為感官誤差所產生小數點,反而容易讓初學者的不理解,而產生了恐懼感。假如只是用英文字母,要比對分數也算直覺好比對,分類商品也直覺容易。當上手之後,加上+與-再去更仔細分類。

接著,我會與農友比對級距,讓他們知道,我打A級,那你打幾級?是不是差距太遠?我真心不愛的F瑕疵,你該不會真的一點都不介意吧?坦白說,這時候的討論是我是比較直接的。我會直接公開我的級距,我不喜歡那種『這個我們保持開放的,反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喜好。』而導致最後不了了之的討論。我會以『我是你潛力買家的角色』來做互動,不該存在的東西就是不該存在,我喜歡的東西,你也應該了解一下。我喜歡讓自己的喜好與農友更同步,這樣可以減少以後買賣上的雞同鴨講。當然我只是其中一個買家,其他的買家也可能有他們的偏好跟語彙,這時候假如買家值得農友珍惜,那也是值得去學習一下互動方式。

杯測習慣很難養成,因為平常農友農忙就已經分身乏術。加上杯測其實有時候蠻無聊的,有時候沒主題、有時候沒人討論、有時候因為還要做好多樣本。所以我會跟一些有默契的夥伴們相約一起杯測(不管是實體還是線上),順便聯絡感情,其實也是一舉數得。

杯測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講求品牌與附加價值的莊園應該必備的技能。

最後,到了微批次管理的倉儲技能。清楚分類標示,之前文章也提過了。以前念工業工程的時候,老師都會說,偶爾要去逛一下供應商的廠房,可以看到很多訊息。沒進工業,倒是現在身為買家,開始理解這件事情。

基礎的倉儲管理,除了之前說的微批次編碼等等,還包括了良善的環境與包材。你可以想像,你辛辛苦苦分類好的作品,卻因為環境與包材出包,而付之一切嗎?沒道理對不對。做好溫度與溼度管理,包材使用全新、足以氣密的包裝袋,環境最好隔光。別忘了,假如你看好這個產業,這是cp值相當好的一項投資。清楚分類、妥善保存,才有辦法確保你的田間管理、品種管理、後製管理的結果,可以安全保存到客戶端。去年我們在各產區杯測的時候,多少都遇到產季結束不久,作品卻有倉儲味的案例,莊主因此毅然而然改建倉儲設備。別忘了,一公斤1500元左右的生豆,你搞壞個70公斤,大概就比倉儲改建還貴了;更何況爛倉儲搞壞的可能還不只這些咖啡價值。

我很擔心拿到貨樣與貨品不同的咖啡豆,因此我對清楚標示批號的樣本總是會優先測式。我也喜歡跟一起杯測過幾次的農友交易,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喜好跟我是否有同步。很多人會著重在後製、追求優勢品種,當然後製很重要、品種也不在話下,但是別忘了剛剛提到的打樣、杯測、倉儲管理。少了這些技能,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

參訪海外莊園多年,當我們以耳聞國外經典品牌分享的案例,迫不及待來告訴身邊這群台灣農友的時候,故事總是可以講得很動聽。當深入產區之後,我開始會發現,經典之所以會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稀有的成功性。反過來說,一個產業的提升,必須要靠均值的提升,而不是繼續拉大最大值。簡單說,在這個資訊看似流通,但是流性相對不自由的產業裡,知道的人,早也知道了。反過來說,怎麼讓不知道的人知道,並且願意去做,一直都是很大的學問。

長期跟農友們相處,我學到幾件事情:大部分的農友不是只靠咖啡當作是收入來源,多年生的作物,可能有茶、檳榔、或者其他水果,短作可能是各式蔬菜,也有很多是從事民宿與休閒產業。假如從收入比重來看定義主副業,大概每種作物都是主業。在台灣單純靠咖啡栽植與生豆販售為主業的莊園,其實非常非常稀少。對農友來說,咖啡栽植是一個重要工作,可能也有一定的產業規模與水準表現,但是某方面來說,外人絕對無法用太本位主義的角色,來質疑農友:『這樣做很簡單啊,你就這樣這樣就好了。』『你就是杯測啊,多喝啊!』也正是我深刻體驗到,太過本位主義是根本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因此如何將品質的觀念有效率傳達出去,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摸索的。可能是歲數也逐漸增長,已經放棄有效率地傳達訊息,因為訊息傳送過程的雜訊總是難以掌控,反而,會開始找尋願意一起摸索與成長的農友,慢慢前進。

夥伴們,謝謝過去的互相指教,新產季,一起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