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打開感官,日常開始

打開感官,日常開始

昨天晚上杯測的時候,同事問我,「公司可以買一套聞香瓶嗎?要不然大家好像有時候寫品嚐紀錄的時候,大家寫的東西,都會對不太起來?」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我知道很多出色的講師都有他們獨特的輔具使用方式,我也不會否認相平存在的意義。但是我只是回想我學習的過程,香瓶到底扮演什麼樣的意義?他是咖啡學習過程中必須的工具嗎?首先,我不是要否認香瓶的啟發性,只是我想用我學習過程來跟同事分享我自己風味描述的心智運作。

假如要我說風味描述的優先順序,我會說,先把風味輪背好。可以先把風味輪的風味分類先輩好,然後再逐漸往系項下去做記憶或背誦。背誦看起來很死沒錯,但是我一直記得大學人因工程老師說過的:「我們人類的嗅覺很敏感,但是因為知道的字彙太少,所以常常會說不出我們聞到的味道。」當然,嗅覺的描述通常是使用類比,比方說,我們使用各式身邊常見的其他物品,比方說水果或者堅果,來描述咖啡裡頭聞到的味道;也就是拿A來類比B(喔,這個咖啡有茉莉花的味道)。因此你有能力拿A來描述咖啡裡頭的某個風味,那你就代表你已經認識A,同時你在咖啡裡頭辨識出有A這個味道,然後說出,「喔!這個咖啡裡頭有A的味道。」這句話。

香瓶的設計,就是要讓你認識A。香瓶的生產畢竟是萃取精油或者類似的工法,所以擬真度每家公司又會有所不同。比方說之前法國的那套,跟也曾經風靡一時韓國的那套,裡頭很多名字一樣,但是聞起來卻是很不同的香氣。(某方面我是比較喜歡韓國那套一百味的擬真感,但是法國酒鼻子那套的編排邏輯我是比較喜歡。)保存狀況也是一個影響香瓶準確性的另外一個因素,你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裡頭是不是有若干風味已經變質,新手拿到之後,反而會造成錯亂。

風味描述可以是很日常的事情。打開風味輪,撇除少數幾個冷門的味道,幾乎都是很日常中,不經意可以碰觸到,儘管不是如此,刻意去超市找、烘焙材料看,也都可以找到這些描述物的蹤跡。假如你看不懂這到底是什麼也沒關係,很可能是這東西根本不是你生活環境裡會有的食物。因為你拿去類比的這個食物,是拿來溝通的。

一種風味,以會有各種描述。比方說狀況良好的SL34,大家常說會有烏梅調性。但是對我來說,其實有時候更像是粽葉、草蓆的香氣。在我接觸菸草之後,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可以在一些老菸草,尤其是維吉尼亞品種的菸草裡頭聞到烏梅的調性。所以一個味道,你可能說是烏梅、你可能說是帶發酵感的果乾、你可能說是粽葉、也可能說是老菸草。基本上很可能都是類似的基調。但是烏梅可能還好,但是粽葉、草蓆可能對外國人就是一個無效的描述。老菸草對不是斗友也不可能會有共鳴。最近有趣的是,我去買了一瓶英國生產的香水,上面說是菸草香氣,網購到貨之後,噴了一下:「幹,我這最好是菸葉啦!」不過有不錯的丁香跟肉桂香氣就是了;但是這不是我認識的菸葉!

上面的例子假如發展下去,變成你粉專發文的描述:「這款來自梅山青葉山莊的水洗咖啡,是一款經典的SL34,你可以聞到明顯的C風味。」C=烏梅、粽葉、熟成的經典維吉尼亞菸草,你覺得哪兒一個比較可以產生共鳴?你是消費者,哪兒個描述會讓你產生好奇?不要忘記,最後所選擇的那個答案(當然很可能你是選擇全上),而就是你跟消費者傳遞的訊息。接著,這個故事也可能就會發展成:「呃?什麼是菸草味?」或許某客人手邊正好也有那罐菸草味的香水,噴一點來比對看看,接著就開始雞同鴨講了。

雞同鴨講?

沒錯,是我想講的另外一個大部分會發生的狀況。

有些杯測師不是很願意用粗淺的方式的形容,原因當然會有很多種。在他們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中,寧可選擇了更可以精準描述的字彙來形容這杯咖啡外,也很可能就是他選擇更冷門的字彙來炫技(無貶義)。記得有一次評鑑,有一個我欽佩的杯測師,一直使用「芳香萬壽菊」來形容他喝到的一個風味。當下我完全不知道那是什麼,心裡嘀咕了一下「芳香萬壽菊?三小?誰知道這是什麼啦!」。但是有一次在阿里山的莊園翔晃的時候,認識了這個植物。它的葉子相當的芬芳,讓我聯想到很甜很甜帶核水果(如桃子)+百香果的香氣!一點菊花的感覺都沒有!(或者更政治正確的說法是,「我沒有感受到菊花的香氣。」)原來這就是芳香萬壽菊!之後,我在杯測聞到類似的味道,我可能就會寫:很甜的水蜜桃子、成熟的百香果:當然,偶爾也少不了高度炫技的芳香萬壽菊!

我相信,當你開啟對感官的好奇之後,不停對周遭探索,好好吃頓飯,好好感受生活中的每一種氣味,把握很多累積嗅味覺記憶的機會,在我眼裡,絕對會比你死背香瓶來得管用、便宜、而且有趣、精彩。

太過哲學的答案常常令人討厭,但是,請暫時先撇開評鑑、撇開你想知道的「標準答案」。我認真覺得,當你在咖啡裡頭聞到風味的時候,閃過腦海的不是特定香瓶,而是隱藏在該咖啡裡頭所有的生活與經驗暗示,對我來說,才是到最後造就這杯咖啡產生意義的關鍵。

ps. 沒有配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