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不容小覷的新產區:草嶺

不容小覷的新產區:草嶺

草嶺,一直都在我往阿里山的路上。

台中出發,我習慣騎到竹山,然後轉149縣道,再上阿里山。這條路比台18線比,冷門許多,而且路上幾乎沒有大巴士,只要是非假日,都是一段愉快的騎乘。149縣道路上會路過第一個觀光型的村落,就是草嶺。

山路上上下下,除非是要上洗手間,要不然我很少中途停下來。儘管如此,我清楚這不是一個高海拔的區域,所以第一次聽到這地方有種咖啡的時候,蠻不以為然的。但是玉淳也說、Ashton也說,PCA榜單上也出現草嶺這個產區,隱約感覺到這個地方,我對這個地方,似乎錯過了什麼。

去年十一月,玉淳的牽線下,跟草嶺咖啡第14班的班長貝珊討了一些採購樣本,mojo也入手了幾款風味值得推薦給消費者的咖啡豆,準備在店內做販售、推廣。一路下來,Everything but Alishan系列的掛耳包,已經出到第二套,裡頭除了家鄉台中、花蓮的作品外,草嶺的咖啡幾乎是套裝裡頭的主力。只是因為店內消費者對草嶺這個地名還是相當陌生,咖啡師有的資訊也不多(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自己也沒去過,所以能給咖啡師的教育資訊也相當有限),因此咖啡師在推薦起來,常常力不從心。

身為一個咖啡採購者,一直都希望好東西可以被看見。但是消費者信心卻不是這麼容易建立。這個粉專,經營了兩年(吧?),寫了幾十篇專文,都是以阿里山的咖啡農故事與介紹為大宗;阿里山本身這個產區品牌,也因為在國內生豆評鑑中一直都有很好的表現,適度的搭配媒體曝光,其實讓身為推廣者的我們,常常可以拿到題材與客人互動。簡單說,這些客觀的優勢,讓阿里山的咖啡,在mojo有了更力,也讓消費者有更高的消費動能。

兩個月前,正要計畫啟程認識草嶺的時候,我發生了車禍,讓很多採訪計畫中斷。趁著這次千如帶著我上山,認識大家,牽起了當地的人際網。這短短兩天,逛了不少14班的咖啡田,千如與助手跟農友在做土壤與咖啡的生物特徵取樣時,我默默地在旁邊拍照、紀錄著互動、觀察著環境,暗自評估這個產區的未來可能發展。

一個產業在一個地方可以扎根、發展,大多離不了天時、地利、人和;跟風土的天、地、人三要素,有著類似的觀點。儘管,這個班的班員裡,栽植者最久的,應該也有八、九年以上,是早在獨立咖啡店對台灣咖啡有高度興趣之前就已經存在。多年來,大家有著不同的銷售與生存方式;和千如接觸,未必是因為想賣得更多,但無非是想做得更好;也或許是環境也慢慢在改變,希望透過與精品咖啡產業與獨立咖啡店的買家接觸,了解更接近不同的末端需求,讓未來的咖啡路可以更廣,而不是只是侷限在現有的觀光市場裡銷售。

我也很實際地跟班長說,其實以當天的杯測水準,這地方的品質是可以準備見人了。但是『草嶺』這個商品實在是太新了,所以採購者未必有採購信心,消費者未必有消費信心。這個產區,有著跟其他產區不同的人文與歷史。除了繼續把品質死命地往上拉之外,能夠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在兩年,甚至於一年內,讓更多人認識草嶺的咖啡與產區、人文,會是這個產區能不能持續壯大的第二動力。

不過,有好咖啡,絕對就是個好開始!

#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產銷第14班
#花囍田咖啡莊園
#永舜咖啡莊園
#雲嶺山屋
#松之園咖啡莊園
#元富咖啡莊園
#樺瑞咖啡莊園
#皇庭咖啡莊園
#青山坪咖啡農場
#東泓咖啡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