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八百公尺,種得出什麼厲害的貨色?
當大家都把眼光放在阿里山的亮眼作品之時,北邊一點的草嶺產區,以微氣候的天然優勢,搭配產銷班的內部默契,慢慢地改變我們對古坑咖啡的既定印象,成為繼阿里山、梅山之後的亮眼產區。不能否認的,高海拔的地區,具有較低年均溫的優勢。但是讓咖啡健康的,不是海拔的數字,而是對當地實際氣候的輪闊。台灣地形深受板塊高度壓縮影響,所以壓縮後產生多面向皺摺,變成微氣候產生的重要利基。
根據維基百科,「雲林縣草嶺地區位於極不穩定的地層,歷史上曾經多次因為重大山崩而攔截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以及其支流竹篙水溪溪水形成堰塞湖,但先後均因天然壩體的潰決而消失[2]。1999年9月21日凌晨時分的集集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2004年7月2日至4日的七二水災,造成新草嶺潭被淤沙完全填滿,出水口的堤壩遭沖毀,新草嶺潭堰塞湖至此消失,結束近5年的壽命。」草嶺的觀光,也隨著景點的出現與消失,有了不少衝擊。跟故往比起來,更不穩定的觀光收入,讓草嶺逐漸轉為一個更以農業為主的村莊。
今天一早,帶著幾位同事,前往草嶺,找東哥與東嫂聊天,聽聽他們產區的故事。東哥是在草嶺土生土長的農友。早期跟爸爸一起種檳榔,後來甜柿,但是甜柿遭受到無情的猴害,改種咖啡。儘管是農業老手,但是咖啡資歷大概也只是這七八年的事。園區更早栽植的咖啡樹,苗取自到荷苞山,但不是拿來生產,而是當作藩籬使用。真正進入更大規模的咖啡栽植,一樣是因為青山坪阿顯的影響,因此大部分種苗來源也是青山坪的SL34與藝伎。於是,東泓咖啡莊園誕生,同時也是知名「14班」的積極成員。
現在是檳榔與咖啡雙作物進行,共處在同一個園區內。對於檳榔,在咖啡產量不穩定的狀況下,我一慣的主張依舊是維持採收,但是噴藥一定要小心。成樹的檳榔,也可以幫咖啡樹提供相當不錯的遮蔭,實在沒有太多理由站在太咖啡本位主義去思考,將檳榔樹全部拔除。目前咖啡栽植達一千五百棵。搭配茶改場的施肥建議,豐收時可以有超過八百公斤的生豆產能。只是今年一樣,小年微收。小年的每批採收量都變得很少,讓後製變得更加煩瑣與複雜。很多大年大收時學習累積的手法,到小年都得重新摸索,重新調適,這也是今年許多農友面臨到的挑戰。
不像是檳榔可以賣給盤商,咖啡幾乎都是得靠自己找買家。當然,東哥也跟樺瑞一樣,東哥與他小兒子有時間時,會開中巴帶著團客到各草嶺景點踩點,有機會也跟遊客推薦自家農產品,包括蜂蜜、咖啡、還有當地知名的苦茶油。東哥坦承,種咖啡之後,最大的困境是銷售。但是東哥與東嫂長期在農業上的經驗,對咖啡田園的照護,算是相當細心,園區的樹形都相當健康,去年也在竹梅源競賽裡獲得銀質獎的肯定。只是農友專精的本行還是務農,在品牌經營上,還是少了一點強勢感。但也因為這樣,更襯托出小農作品的樸實感。
他們總是抓住機會,跟口中的老師們(包括千如,以及老編在下)詢問提升品質的細節。昨天才在粉專釋放的包裝法與老豆味實驗,今天就被他們夫婦倆抓緊詢問執行細節。我笑著說,「以前檳榔、甜柿,都不用這麼麻煩,現在搞咖啡,得設備買一堆,還要一直上課,當初應該誰也沒想到吧!」逛著田園,東哥跟我分享著許多嫁接的秘訣,雖然聽不太懂,但是看著已經成功「包軌」,與砧木完美融合為一體的嫁接苗,以結果看來,東哥應該是找到了屬於這片咖啡樹的嫁接訣竅。
接近午餐時間,東嫂轉戰廚房,準備出一盤一盤,用當地食材烹煮出來的草嶺料理。在缺雨的季節裡,吃著這整盤滿滿珍貴的竹筍料理,邊吃邊聊,也為今天的訪問做了些小結。
四十年來,多種產業更替的洗禮下,面對極端氣候,東哥與東嫂到也是很泰然跟我說,假如哪兒一天咖啡真的不行了,就挖掉改種別的而已。」甜柿如此,咖啡又何嘗不可。對身為採購與推廣者的我來說,不管未來如何,在有能力支持小農作品的前提下,也是盡量做就是了。除了競賽批次,今年東泓的決大部分的優質咖啡幾乎都我們「包軌」,陸續進倉,請務必期待上市之外,有需要生豆的朋友,也可以跟我們聯絡喔!
#草嶺咖啡 #古坑咖啡 #古坑鄉咖啡產銷班第十四班 #十四班 #台灣咖啡 #東泓咖啡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