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第一屆 台灣咖啡分類分級評鑑

第一屆 台灣咖啡分類分級評鑑

前幾天很開心可以用工作人員的角色,深入參與由茶改場所主辦的TCAGs發表與第一屆評鑑(台灣咖啡分類分級評鑑)。

杯測表,一直都是杯測師常用的筆記工具。正因為它是個筆記工具,而註記內容是不是可以有效揭露一杯咖啡的品質,就會是這個工具最重要的服務目的。然而,雖然大部分的狀況下,大家對一杯好咖啡有著客觀的定義與評估方式。但是,隨著使用的目的不同,以及服務的目標群有所不同,對品質的定義可能也會略有不同,而且揭露方式也會有所不同。簡單說,大家最常聽到的SCA跟CoE杯測表,都是可以有效評估咖啡優劣的好筆記工具,各有擁護者,都有各自偏好的理由。在這兩大主流系統外,尤其在咖啡採買的世界裡,也是有許多專業杯測師,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筆記方式。簡而言之,凡能快速、直覺揭露出咖啡品質與價值的筆記,就是好筆記。

隨著精品咖啡的誕生到現今,一路推進,舊有杯測表結構的適用性,多少也累積了一些不滿。只是,另外一個系統的存在是不是有必要,也是很值得討論的。這不只是杯測表上評估內容項目的改變,而是杯測表背後品質論述的演化。

目前國內評鑑的主流計分方式,有SCA與CoE這兩種。這兩種的評分方式不太一樣,孰優孰劣,我沒有太多的意見,反倒是咖啡農拿到評鑑結果後,是不是有辦法正確解讀數字背後真正的意義,才是重點。茶改場在參與咖啡評鑑活動多年後,而茶改場的千如,更是許多各級台灣生豆評鑑的指定主審。在疫情前,千如與團隊就開始發展這個系統,經歷過去年的系統試用後,今年正式推出。

簡單整理一下這個系統的重點,這些基本上這些系統亮點,都是我很喜歡的點:

1. 杯測過程,評鑑項目有:風味、酸質\甜感、口感、平衡感、綜合考量,以及一制性/瑕疵。

2. 除了一致性與瑕疵,其他五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是九分制。一到九分,有各自明確的定義。而且並不是以五分為中等,而是三分為品質的臨界點。簡單說,假如你喝到這杯咖啡很普通,就給三分。兩分是可以接受,一分是不好。尺度往上爬,依序到四分(中等)、五分(好),一直到代表極品的九分。每個級距是一分。

3. 風味給完落點分數之後,還需要分項評估。分項內容是依據專用風味輪去做勾選,有點像是CVA的CATA(check-all-that-apply)的勾選表單。風味細項勾選風味大項的強度。風味類別為:花香調、水果調、醱酵調、糖香調、堅果調、草本調、香料調。假如這款咖啡裡頭有中高強度的花香,那就在這個大項內勾選花香後,系統會直接展開細項:茉莉花、玫瑰、桂花、橙花,品飲者再依照感受去做勾選。不在內建選項的花香,可以自行擴充填寫。

4. 風味分類與細項,都是我們日常可以接觸到的、以及常出現在台灣咖啡裡頭的描述字彙,因此勾選起來可以很直覺、快速,而且主審在做報表時也比較不會有一些過度聯想但是卻又缺乏普遍性的描述。

5. 一致性與瑕疵另有扣分。一但有一致性/瑕疵的察覺,該樣本就會被判失格。

6. 以上分數加總後算出平均分數,換算成更好閱讀的十分制後,再依照平均分數做出分級:8分以上特選(delux)、7.0~7.9為精選(premium)、6.0~6.9為優選(choice)。5.9分以下為未入選。

7. 這個評鑑,所有送件樣本都送農藥殘留檢查。然後!確實有一個比例是因為被驗出而遭退資格!

8. 系統方面,裁判只要每做一個項目的填寫,系統就會自動送出儲存。因此不怕杯測到一半斷線。萬一斷線,只要重新連回去就好。

當然,新系統難免有bug。程式面的小bug確實存在,但是我並沒有強烈感受到不便。除了我與部分評審在使用Safari評分的過程,有出現些許頁面呈現不完整的狀況。但是切換到Chrome之後就完全沒有問題。切換過程且很簡單,只要重新輸入帳密,回去評鑑的頁面,就是你上一動評分的存擋狀態,完全不會讓你有斷線焦慮!評分架構的邏輯上或者更論述上的bug,我沒有強烈感受的部分。

回到我最在乎的部分:教育意義。畢竟評鑑除了讓農友得到一個成績外,杯測報告的內容真的很重要。以往大概都還是屬於主審與技術評審手動進行的概念,因此大部分的杯測報告都大概長得一個陽春樣。TCAGs後台會根據評審團的意見,自動彙整出一份完整的報表(在我看來是目前最有可讀性的報表)。裡頭除了你的咖啡分類分級後的級數外,還有裡頭的單項分析的分數與屬性(包括有多少杯測師感受到若干項目的風味細項、酸甜搭配的描述、質地的描述等等)。所以參賽者會得到一份相當相當完整的評鑑報告,堪稱目前評鑑市場上最完整的報告,我相信可以為咖啡農指點出一個關於該咖啡更清晰的方向與建議。當然我想假如評鑑後,主辦單位有人可以帶著參賽者說明報告書閱讀方式,一定會為這個評鑑更是加分。

缺點?與其說缺點,不如說挑戰。因為這是一套不同概念的評鑑系統。最大的差異是:這不是百分制的結論分析。大部分的農友希望得到的是一個粗暴卻直接的分數。TCAGs絕對需要透過更多的溝通與推廣,才能夠改變咖啡農對評鑑結果解讀的認知差異。我依舊得強調,「這不是缺點,是挑戰。」畢竟回到百分制的現況,大部分農友還是無法正確解讀杯測分數所代表的意義。如何讓農友願意用不同、但是(我認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看待自己栽植、後製的咖啡,這會是這套系統續存的關鍵。

無可厚非,使用(採用)SCA或者CoE表格,一直都有著「與國際接軌」可以拿來當作是支持系統的最便捷論述與優勢,但是也成了阻止產業成員進一步去思考未來產業可能性的藉口。TCAGs不只是茶改場想要推動的產業評鑑樣貌,也是農友自己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解讀外,更自身到底希望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想像。

最後,還是要說清楚一下,這次我是以工作人員的角色參與。評鑑裡,有六個外籍評審,主審千如為了要讓這六位來自韓國、泰國、與日本的評審可以充分瞭解評鑑進行方式,以及計分軟體使用方式,所以安插了我在團隊中當作翻譯人員。國外裁判採邀請制,而國內評審是採用資格考試方式甄選。我以翻譯身份加入團隊協助,儘管可以全程跟喝,也可以實際操作計分軟體,但是我的分數不會列入統計中。

平常工作就有機會喝一堆台灣咖啡,對我而言,喝到這麼多咖啡,已經不是說為了藉由工作喝到台灣咖啡的樣貌,或者讚詠台灣咖啡,而是透過一個新系統的啟動與實際參與使用,讓我有機會更深入思考這個新系統可能在未來產生的漣漪,以及對生產端可能的產生的幫助與影響。再次感謝主辦單位給我這個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