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在急著行銷之前

在急著行銷之前

新社勝樂咖啡的樂嫂跟我預約了好久的咖啡課程,今天終於還了。

之前樂嫂聯絡我幫新設咖啡產銷班開個行銷課程。接洽的當下,因為人情先點頭,但是我還真的不知道關於產區行銷課程應該要怎麼做。

但是在我的想法裡,很多行銷其實是慢慢建立在品質與商業需求上發生的。也就是說,商品一定要先有,然後有合適的品質,接著透過所謂的「行銷」,來增佳消費者對商品的認識或者使用。所以打造具有品質的商品,一定都會是這些高價商品行銷的前置作業。

在課程規劃期間,我回顧這幾年在特富野跟咖啡農們的互動過程以及成果,也訂下了這個分享課程的分享主題「一個產區的誕生」。產區可以是很初淺地指向到生產咖啡的地方,但是也可以有更大範圍的討論。比方說有生產咖啡,那有品質嗎?有品質之後,有能力認識消費者嗎?有能力跟市場對話嗎?有了商品之後,這個商品的獨特性?不管是實質的口味面,或者是情懷面?如何增加消費者對產區的黏著度?產區應該以如何的樣貌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形象?如何策略性地推廣。當然,最重要的是,農友在這件事情上有多少的自發性與自主性?這個都會是除了生產咖啡,或者是生產分數表現優異的咖啡之外,很重要的生存與永續議題。

因此我把這五年來,在樂野,延伸到特富野,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咖啡農友,一起杯測,一起聊天,在日復一日裡,一起尋找論述與方法,讓市場重新認識「特富野咖啡」。這些年的工作經驗,甚至於一些成果,變成一份小講義,跟今天上課的農友一起分享。

當然,我還是不斷地強調持續杯測的重要性。因為杯測除了監控品質外,適度地邀請潛力買家一起杯測,也可以讓外部更了解產區的樣貌以及決心。多次聚會的累積,聯絡感情不在話下,更可以聚集農友們的共識;也讓大家的生活圈變得更貼近,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產區的形成,不會是一個SOP的打造。在我眼裡,會更像是一個有機體的成長過程,比方說:一棵大樹。在大樹的生長過程,如何透過修剪、施肥、農業管理,讓大樹長成跟大家腦海裡的那個畫面相符合。

在課程之前,我也跟農友徵收咖啡樣本,好讓我在課程最後一起跟大家杯測,了解產地的風味輪廓。課程的前幾天,我把一些老朋友的咖啡先拆封來喝看看。樂哥/樂嫂的日曬一樣的高水準、賴建益大哥在多年前果小蠹災難後,整個莊園幾乎打掉重練所栽植的藝伎,很花香、很細緻!

但是,最令我驚訝的是,蔡佳樺這位也是老朋友,這次讓我喝到了酸甜感相當平衡,甚至有點驚艷的幾支typica。興奮之餘,我打了電話問她,為什麼東西比起之前的好這麼多!她開心地跟我分享「肥料有改變,草的部分也有留草,不像之前一樣了…」疫情前後,有一兩次到佳樺的園區參觀,都會發現有過度除草的問題,以至於園區的土壤變得保水性很低很低,所以夏天一到,整個園區就變得非常的乾旱,這當然也直接影響到咖啡果實的品質。當時就有跟賴大哥一起建議她,可以留一些草當作保水,也看以讓土壤的微生物生態變得更好,土地狀態更健康。沒想到,她這幾年真的去落實,看來也開始有一些正向的成果。

上課過程,樂嫂不只一次跟我說不好意思,我們這個產銷班很多人要忙事情,所以上課的人數不多。但是我也跟他說,其實很多你看到的現在頗有名聲的產區,比方說草嶺、特富野,其實精準上來說,聚會也不會是每次都很多人,但是真正改變產業的,就是這些願意一直付出耐心出來互動、分享、學習的人。有志一同的人在一起做事,也往往才是成事的關鍵。所以,覺得想做,就去做吧!

ps. 上課沒空拍照,所以也只能跟大家分享杯測照了。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