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公平貿易、有機認證,這些『認證』,管用嗎?

公平貿易、有機認證,這些『認證』,管用嗎?

在產區,許多人問了我這件事情。當然像是我習慣直接貿易的人,會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對台灣環境而言,認證的咖啡豆確實也未必適用。每個人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宏都拉斯,有一個叫做『七月七日』的莊園跟我分享這個故事。當女主人在接手咖啡園的時候,處理廠問她,要不要續約認證。認證會有認證的手續費用,通常處理廠會全包這個手續費,處理廠在這個時候,有會跟她簽獨家收購的條款。不過諷刺的是,往回找收入帳來評估到底該不該續約的時候,她發現,每袋(一百磅)的收購價,只多給她們十角美元,因為處理廠欺騙人。

莊園為了要通過認證,需要投入一些未必適用的設施改建以及薪資改善。多方考量下,她決定不續約。一來她本來就給工作者超過認證標準的薪水以及工作又教育,但是一但簽了獨家收購後,就會失去跟外頭買家直接面對面溝通需求與價格的機會,所以她放棄了,儘管也有風險,但是她不想放棄風險背後的機會。不過由於很多農友未必會去細算帳目,或者有能力自己出去找買家,所以最後未必願意自己嘗試,而是依舊依附在處理廠。

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我也在Macala的COMSA處理廠看到實踐社會責任的處理廠。這個處理廠一直都有新的會員加入。處理廠中剝除後的漿果皮,處理廠會集中管理做堆肥,濕處理過後的發酵水,也會集中處理,變成營養液。這些堆肥或營養液,除了避免發酵果肉與酸水破壞環境外,農友也可以自己來申請(而且大部分是免費領取),讓這些營養回到自己的田園中。

處理廠採購的咖啡豆,以杯測分數來做計價回饋,當買家願意出更高價的時候,也會回饋更多給栽植者;如果需要的話,買家也可以指定購買公平貿易認證掛牌的咖啡,同時也銷售有機認證,一樣都做出對等的回饋給農友。正因為如此,會員數一直在增加,而且向心力極佳。當我與Zircle私下探訪旗下農友的時候,也都會發現他們與COMSA的合作過程,口碑極為正面,充滿自由與民主的氛圍,比方說自由進出杯測室、使用設施、無階級的用餐環境等。

創辦人之一Don Rodolfo也在處理廠內辦學校,從小學到高中。這個學校很了不起。在台灣人眼裡看來,實驗性質很重,但是我相信是因為自己在體制內待久了,所以排除其他多元的可能性。我實際在幼稚園區待了一小時,有一些不到一歲的嬰孩(因為家長還是得出去討生活啊QQ)到學齡前孩童,在下課時間,每個都跑來跟我們玩、抱抱,跑去跟處理廠主管們笑成一片。跟國內的學習氛圍相當不同,孩子玩的時候十分嬉鬧,但是混齡玩耍間,也彼此照個。上課鐘聲一響,老師一喊,每個人就跑回教室,沒有賴皮,沒有哭泣;輕鬆中卻充滿紀律。想必,在這個地方學習,他們真的很喜歡。

移走到中高年級生也是,有幾個學生,看到Don Rodolfo跟主管,也會主動過來抱抱,聊個幾句。Don Rodolfo瞬間設了一個局,讓我跟高年級生講些東西(恩,畢竟這幾天我的頭銜可都是掛著“Cafe Expert de Taiwan”勒)。還好我的西班牙話還算可以(大誤)。恩,吃驚的是,全英文戶互動OK。這邊也鼓勵把實作,畢竟用所有學生生活都離不開咖啡產業,所以咖啡產季的時候,也會送多組學生到農友家中咖啡田裡,做一些數據收集,或者是處理法的實驗,透過學生,來改變家長,改變傳統。Rodolfo說,教育是改變國家最慢方法,但是卻也是改變一個國家最有效的方法。換個角度,因為這樣的教育,也受到很多買家認同,所以持續有大型買家與非營利組織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精品咖啡本身就是一條漫漫長路,很難很艱辛,消費國與生產國面對不同的窘境。但是總有一些人,一點一滴為這個產業帶來希望。